網頁

星期六, 2月 08, 2020

台南麻豆保安宮十二婆姐的故事


分享自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FXAd6qhVv4&t=19s

『十二婆姐』是麻豆頗富盛名饒具趣味的民俗藝陣,藝陣由 12 宮及 1 位小 孩組成;12 宮為第一宮陳大娘、第二宮黃鸞娘、第三宮方四娘、第四宮柳蟬娘、 第五宮陸九娘、第六宮宋愛娘、第七宮林珠娘、第八宮李枝娘、第九宮楊瑞娘、 第十宮董仙娘、第十一宮何鶯娘、第十二宮彭英娘;小孩為第三宮方四娘所撿孤 兒,沒有姓名。

主要靈魂人物為第一宮陳大娘、第十二宮彭英娘及小孩。

小孩起 居生活由第十二宮彭英娘照顧,彼此之間感情非常良好。『十二婆姐』的師父是『陳靖姑』,被稱為『臨水夫人』、『順天聖母』。

『陳靖姑』最能滿足婦孺所祈求 的『生、養、撫、育』願望的神,而『十二婆姐』是其助手,在民間的信仰上, 被認為是保護救助婦女的難產完成生產及保護嬰兒平安,相傳亦曾斬白蛇、制伏 惡鬼和惡靈。

直今更演變成求財祈福、消災除厄、醫病延壽、問事解惑等多功能 性的神祇。
陣頭主要在麻豆鎮南勢里保安宮,而總爺藝文中心亦轄屬南勢里。


十二婆姐陣    庇佑兒童平安長大

 廟宇前精采的陣頭競技,有兵器套招的宋江陣,也有騎馬打仗、逗趣好玩的 布馬陣;下一個藝陣來頭似乎不小,十幾名戴著面具的「婆婆媽媽」,穿著大紅 鳳仙裝,右手拿傘,左手拿扇,搖搖擺擺的走進現場,在神祕、熱烈的氣氛感染 下,大家屏息以待。

演出開始,婆婆媽媽排成兩列,在鑼鼓點的音樂伴奏下,搖曳身體走起小碎 步,紙傘也跟著上下振動。他們繞了一圈又一圈,什麼也不做就這樣過了十五分 鐘。有民眾忍不住大叫:「一直走來走去,又不表演,這是什麼陣頭啊?」

 接下來的景象更讓人驚訝。演出一結束,兩旁等待的父母立刻牽著孩子衝出來, 為的就是請這些婦女摸摸孩子的頭,希望能收驚、保平安,「真的很靈呵!」
一 名阿媽抱著孫子說:「他從昨晚就哭鬧不停,給婆姐一摸,就安靜聽話了。」

 和其他藝陣相比,「十二婆姐陣」很不一樣,它的表演性很低,卻有極吃重的宗 教儀式功能。

「在臺灣,十二婆姐是兒童的保護神。」
臺南縣文正國小總務主任 李玲容表示,民間相信,常生病的孩子被婆姐摸後能變健康;一般「好養」的娃 兒被摸後,會更乖巧、聰明。

「民間信仰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需要。」臺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分析, 早期農業社會工作形態需要大量勞力,形成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觀念,不過,當 時孩子生  得多,醫療資源卻不發達,一生病很容易夭折。

為了順利養大孩子, 人們依賴神明照顧,有的孩子會給關公或媽祖做乾兒子,婆姐也是其中之一。

「婆姐」名稱有如家人般親切,事實上,她們的「法力」是有傳說根源的。
 

臺南麻豆鎮南勢保安宮總幹事郭俊盈說,這些婆姐都是「臨水夫人」陳靖姑的女 徒弟,中  國後唐時期,法力高強的陳靖姑不顧自己有身孕,為百姓祈雨,結果太勞累流產而死。
她去世前說:「我死後必為神,照顧天下懷孕婦女和小孩。」 陳靖姑成為生育  守護神,婆姐則幫她接下保護兒童的工作。

走進臺南市「臨水夫人廟」,十二婆姐也隨侍在側。
有趣的是,婆姐塑像雖 然不同,但是全抱著小孩,有的教孩子走路、幫孩子洗澡,有的餵孩子喝奶,有 的則板起面孔,訓斥頑皮孩子。廟方說,早期鄰里若有孩子不舒服,都把這裡「小兒科」,進來祈求康復。 

高高在上的神明搖身一變,成為演出的神偶,這其中加入了臺灣民間藝陣活力, 更拉近人與神之間的距離。

南勢保安宮十二婆姐陣,是南臺灣碩果僅存的陣頭, 八十來堅持傳統陣仗。

郭俊盈秀出婆姐耳環,竟是檳榔做的,原來麻豆曾是平埔族聚落,當地民眾就地取材,拿愛吃的檳榔做道具;生活窮困,沒有昂貴的 牛角寶劍做  器,就用同樣能驅邪的紙傘和扇子代替。

「歪歪扭扭的臉好可怕!」婆姐陣中,陳大姐的面具特別「醜」,甚至還嚇 哭孩子。郭俊盈解釋,早期用灌紙漿做模,粗糙醜陋的表面有鎮妖作用,不過為 了不嚇到孩子,目前都把「臉」改做得更和藹。

其實,陣頭演出仍會隨著時代改變。原本枯燥的儀式演出中,會加進一老一 小的神偶,孩子在婆姐中找媽媽,做出吃奶狀,被婆姐敲頭;阿媽尾隨孫子,忙 著照顧,  展現民間幽默、可親的一面。

郭俊盈說,婆姐陣設計會更多元,像是結合土風舞行進,甚至做成懸絲偶,讓學生操作,「要讓婆姐變得更親近,成為永遠支持孩子的『神仙奶媽』。

分享自保安宮十二婆姐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