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星期四, 6月 02, 2011

赤崁樓的故事

赤崁樓已有300多年歷史,論年代,除安平古堡外,赤崁樓可說是全台最古老的荷蘭建築遺跡。從荷據歷經明鄭、清代、日治,一直到南市最著名的歷史名勝與精神象徵。今天赤崁樓主要包括有:海神廟和文昌閣兩棟建築物,直立的碑林,與最早的古堡遺址都十分直得一看。

赤崁樓的故事:
赤 崁樓得名由來有兩種說法,一說是:此地昔日為原住民平埔族「赤崁社」所在。荷蘭人在此建築,外觀像座高樓,所以稱「赤崁樓」;另一說為光復後的今天,赤崁 樓活生生就是一部台灣史的縮影,因此被列為一級古蹟,成為台:此地為臨水小高地,閩南語稱為「墈」,後來誤為「崁」,加上荷蘭人築城都用赤色磚瓦,陽光照 射下,宛如紅霞,而有「赤崁樓」之稱。又因當時洋人被稱為「紅毛人」或「紅毛番」,所以也稱「紅毛樓」或「番仔樓」。

荷據時期:
17世紀時,荷蘭人據台之後,不斷剝削居民,終於激起郭懷一之亂。明永曆七年亂平後,何人害怕再有暴動,便修築城堡,以共防禦之用,同時作為商業與行政中心。荷人稱呼此堡為「普羅民庶」城,意思是「神的庇祐」。
該 建築高為10公尺半。整座城的城牆是以糖水、糯汁攪拌貝殼灰,糊紅磚砌成的,堅如壁石。外觀上概為四方形的城堡,在東北與西南角各有兩座凸出的菱堡,並附 有瞭望亭。中央屋宇則為階梯狀閣樓,這正是當時荷蘭式建築最大特徵。鄭成功入台時,曾以此做為承天府治並居留一段時間。其後,直到咸豐年間,赤崁樓都被當 作軍事火庫使用,並日漸傾圯。然而文人雅士卻很喜歡來此憑弔攬勝,「赤崁夕照」因此成為當時台灣八景之一。

清代時期:
從咸豐年間起,在傾頹的城堡舊址上開始出現中國式的樓閣建築。先是民眾搭蓋「大士殿」,俗稱「番仔樓佛祖」。光緒5左右,官府再把殘城高度鑿切一半,回填台基,建起「海神廟」。光緒12年,又陸續增建「蓬壺書院」、「五子祠」、「文昌閣」等3座傳統樓閣式建築。
至此,赤崁樓由城堡一轉而成5座樓閣建築,集廟、院、祠、殿、閣於一堂,蔚為大觀。舊時城堡則完全淹沒。

日治時代:
日治後,日人把整個赤崁樓改為陸軍為戌醫院。五子祠則再1911年的一次颱風裡完全坍塌。之後,醫院遷離,又改為學校宿舍。
直到1935年,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史跡後,日人拆毀大士殿,開始挖掘荷式城堡遺址,並整修清代的樓閣建築。留下的建築僅有海神廟、文昌閣與蓬壺書院。

民國:
民國71年,赤崁樓被列為1級古蹟。民國81年,展開修復工程,希望能恢復現存建築的原來面目,並改善景觀。經過1年多施工後,重新開放。現在的赤崁樓呈現的則是,荷式城堡遺跡與清式樓閣建築共存


赤崁樓裡的九龜石牌


御龜碑為清乾隆年間,紀念平定林爽文事件,下旨立碑,碑文為乾隆親書之五篇詩文。石碑材質為金門花崗岩,碑座之石龜稱為贔屭,相傳是龍的第九個兒子,喜背重物,故常用來馱碑。同時以滿漢文刻製於石碑,這個就是御龜碑,赤崁樓的御龜碑是全台最壯觀也最具特色的石碑群。

四座滿文,四座漢文,一座滿漢文合刻,現置海神廟臺基南側。

這 9塊碑有漢文有滿文,是乾隆51年(1786年)平定林爽文事件後,龍心大悅,乾隆親自寫下紀念此事的詩文,載運這幾塊碑及龜座,可是讓下面的官員傷透腦 筋,為了怕船負重不足,特別將碑與龜座分船運來,到台灣再組合,誰知道就要抵達目的地時,其中一艘船卻在台江內海翻覆,掉了一個石座,負責的官員害怕大禍 臨頭,趕緊用台灣砂岩補上一座「假龜」,目前這座「假龜」還在嘉義的中山公園內,用心駄著皇帝御賜的真碑。

嘉義人在林爽文作亂時,死守城門,城中斷糧幾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,仍然寧死不屈,因而獲得乾隆嘉獎,也獲得御龜碑一座。

不 過,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,那隻掉落台江內海的「真龜」,經過百年沈潛,在台江內海淤積後竟然於1911年被發現,如今已被奉為「白靈聖母」,進駐台南市保 安路的保安宮內。當其他同胞100多年來皆默默承受駄著重物時,這隻龜竟然能在廟中舒服納涼接受民間香火奉拜,這隻龜應該如傳說真的有靈,不然當時怎麼會 知道落跑?






沒有留言: